中國在吸引外國直接投資(FDI)方面一直很成功。受到中國的投資機會及其規模巨大且不斷增長的國內市場吸引,中國在過去10年吸引的外資約占流入發展中國家的外國直接投資總額的20%,2008年超過1000億美元。從外資在GDP和投資中的比重來看,外國直接投資在過去5年平均約占中國GDP的2.5%。盡管這個比重可能顯得比較低,但從經濟的整體規模來看就很容易解釋了:中國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僅次于日本和美國。
外國直接投資在促進中國經濟發展和出口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根據中國商務部的統計,外資企業貢獻了中國進出口總額的一半以上,提供了中國30%的工業產出,創造了工業利潤的22%,而僅雇用了10%的勞動力(原因是其生產率高)。關于技術溢出效應的證據比較有限,但外資比重大的產業生產率提高的幅度似乎也高于其他產業,從而顯示出正效應。重要的是,外資促進了中國的經濟改革。綜合起來看,這些貢獻支持著中國在1980~2010年期間的大部分時間保持了高達10%的創紀錄增長速度。
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和制度能力的增強,中國的外資政策也不斷演變。中國在開放過程中采取了漸進式和審慎的方式。在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在市場機制尚未充分建立時,中國有選擇地在沿海城市和經濟特區及工業園區進行對外資開放試點,重點放在吸引外向型制造業領域的直接投資。隨著中國將發展目標從強調GDP增長轉向推進更和諧平衡的發展,中國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際對開放服務業做出了重大承諾,從而引發了外國直接投資逐漸轉向服務業。截止到2009年,服務業的外國直接投資比2000年增長了三倍,而同期中國的制造業吸引外資僅增長了81%。東亞的區域生產網絡近年來發展迅速,很大程度上都是與中國相聯并以其作為中心,結果極為顯著。成千上萬的跨國公司來到中國投資。聯合國貿發會議(UNCTAD)關于世界投資認知度的最新報告將中國列為15個首選投資地的第一名。香港特別行政區和中國臺灣傳統上曾是最重要的外資來源,但近年來日本、美國和歐洲的投資者不斷增加。中國黃金投資網
中國幾乎所有制造業和大多數服務產業對外資都相當開放。但中國始終謹慎地采取漸進式的開放方式,使其與制度能力建設保持同步。可以說這樣做很好地幫助了中國渡過金融危機。展望未來,在不久的將來也許可以考慮進一步開放金融、電信等骨干服務業。
中國的外資審批和政策實施主要依靠地方政府。這就為地方政府相互間競爭外國直接投資創造了機會。這種競爭總體是健康有益的,但也有可能成為手續過度繁瑣和滋生腐敗的根源。在這樣一種分權化的環境中,法規的透明度和政府與企業界間的坦誠溝通尤為重要。為此,各地方政府一直非常注重確保審批過程的行政和運作效率。最普遍的做法是設立“一站式”服務設施,旨在讓投資者在一個地方辦理全部手續。
世界銀行集團最近發布了《2010年跨國投資報告》。該報告是從四個方面對87個國家規制外國直接投資所做的一項新的比較研究。報告提供的指標僅限于影響外國公司在各行業投資、開辦企業、獲得工業用地和商業爭端仲裁方面的國家法律、法規和慣例。報告有意對研究范圍做了限制。報告并未涵蓋與外國投資者有關的所有情況。如報告所述,眾所周知,除了法律法規框架外,投資者也很重視東道國的經濟規模、國內市場和是否鄰近重要的國外市場、創新潛力、政府服務的水平和質量、有文化有技術的勞動力隊伍等等。而且,從東道國的角度,還需要綜合權衡外國投資的正外部性所帶來的收益與其負外部性所隱含的風險,譬如對環境和社會的損害(尤其是如果貧困人口受到影響)。在解讀該報告中各國家概況時需要記住這個大背景。
中國目前面臨的挑戰是吸引合適的外資,從而助力于經濟結構調整、環境改善以及產業升級。因此,近來的外資戰略更注重有所選擇,引導外資進入節能環保和先進技術產業。中國正在為所有企業,不分中外,建立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使之與其在全球經濟中的排名相符。